《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框架》 Framework for Information Literacy for Higher Education(以下简称《框架》)的制定出于这样一个信念,即只有通过一 套更丰富、更复杂的核心理念,信息素养作为一项教育改革运动的潜力才能得以充分实现。《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发布十五年来,学术图书馆员及其高等教育协会的合作伙伴们开发了相应的学习成果、工具和资源,并且一些大学已经利用它们将信息素养的概念和技能注入到了教学大纲中。然而,高等教育环境在迅速变化,我们所有人赖以工作和生活的信息生态系统也往往是动态而不确定的,这些都需要我们再次把注意力聚焦在这一生态系统的基本理念上。学生在创造新知识,认识信息世界的轮廓和动态变化,以及合理使用信息、数据和学术成果方面有着更重要的作用和义务。教师在设计促进和加强信息的核心概念与本领域学术相融合的课程及作业方面具有更大的职责。图书馆员则在识别自己知识领域内可以拓展学生学习的核心理念,创设紧密结合的信息素养新课程,以及与教师更广泛的合作方面担负着更大的责任。
《框架》特意使用了―框架(framework)一词,因为它是一个基于互相关联的核心概念的集合,可供灵活选择实施,而不是一套标准,或者一些既定的学习成效或技能的列表。本框架的核心是将许多信息、研究和学术的相关概念和理念组织成一个整体的概念性认识。这些概念性认识是由 Wiggins 和 McTighe 提出的,其关注点是制定课程计划中的基本概念和问题,以及―阈概念(threshold concepts)。阈概念是指那些在任何学科领域中可以增强理解、思考以及实践方式的通道或门户类概念。《框架》借鉴了正在进行的一个关于鉴定信息素养阈概念的德尔菲研究成果,但以创新的思路、并突出“阈概念”进行重新整合。《框架》还增加了两个反映重要学习目标的相关元素:知识技能(knowledge practices)和行为方式(dispositions)。―知识技能表示的是学习者如何增强他们对这些信息素养概念的理解;―行为方式是描述解决学习的情感、态度或评价维度的方式。本框架(Framework)按六个框(frame)编排,每一个框都包括一个信息素养的核心概念、一组知识技能,以及一组行为方式。代表这些框的六个概念按其英文字母顺序排列如下:
1.信息权威性的构建与情境相关(Authority Is Constructed and Contextual)
2.信息创建是一种过程(Information Creation as a Process )
3.信息拥有价值(Information Has Value)
4.研究即探究过程(Research as Inquiry)
5.学术研究即对话(Scholarship as Conversation)
6.检索即策略式探索(Searching as Strategic Exploration)
无论是知识技能,还是支撑每个概念的行为方式,都不是要为各具体机构指定使用本框架应该做什么;每家图书馆及其校园合作单位需要因地制宜来部署框架,包括设计学习成果。同样原因,所列内容也不是详尽无遗的。
此外,《框架》主要采纳了―元素养(metaliteracy)的概念。元素养是指学生作为信息消费者,以及成功参与合作的信息创造者的 8的一组综合能力,它为我们开启了信息素养的全新愿景。元素养要求从行为上、情感上、认知上以及元认知上参与到信息生态系统中。本框架正是基于元素养这一核心理念,特别强调元认知,或叫做批判式反省(critical self-reflection),因为这对于在快速变化的生态系统中变得更加自主至关重要。
《框架》设想信息素养延长了学生学术生涯中的学习弧线,并与其他学术和社会学习的目标相融合,所以这里给出信息素养的扩展定义,以强调动态性、灵活性、个人成长和社区学习:信息素养是指包括信息的反思发现,理解信息如何生产与评价,以及利用信息创造新知识、合理参与学习社区的一组综合能力。
本框架为图书馆员、教师和机构的其他合作者在如下几方面开辟了新的路径:重新设计培训指导、作业、课程甚至教学计划;将信息素养与学生成功的创新举措结合起来;在教学研究中协同合作,并使学生参与到教学研究中来;促进更广泛的各方对话,包括关于学生学习,教与学的学问,以及当地大学或更大范围的学习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