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山水将“山依水而活,水得山而秀”的优美景观体现地淋漓尽致。作品对黄山、九华山、天柱山和琅琊山四大山水典范进行了多角度地解读,充分展现了其“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意蕴,另外,作品采用呈现图片的方式,对黄山精神、佛教文化等一系列抽象概念做了具象解构,使得“形而上”的深刻内涵变得浅显易懂的同时,又让读者体会到徽山水的多姿多彩、钟灵毓秀。
国内视觉文化研究的范式及其特征
视觉文化研究寻找的不仅仅是涌现在表面的视觉现象,更关注于背后控制表征系统的意识形态。视觉文化研究者认为:“在看的状态中,包含着复杂的意识形态内容,这些意识形态因素由于文化的遮蔽和常识的掩盖,一方面变得难以察觉了,另一方面又使得种种视觉行为似乎是自然而然的,没有什么值得深究的东西。”
后现代语境中视觉文化的审美现代性
随着科技的发展,商品的繁盛,市场的膨胀,消费社会的来临,视觉艺术如火如荼席卷而来。影视、广告、图片、形象以及各种人造符号等主宰着人们的生活,人们在享受各种视觉盛宴的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迷失了自我。
卡西尔符号哲学的人文意蕴
德国著名哲学家、新康德主义者卡西尔的符号哲学理论,从符号和文化的角度对几千年来哲学家们不断探索的人的本质问题做出了新的回答,拓展了康德批判认识论的视野,提出了一种以文化为视角、以人学为主旨的哲学文化观,在现代西方哲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国学与汉学
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的中国学界,国学和(域外)汉学几乎同时成为不断占据学术界视野的学术焦点和学术发展流向。然而,这二者都面临着某种定位的危机。汉学和国学的对象领域,表面上是互相叠合的学术领地,可这种表面的叠合,正是充满悖谬的一切的一个基点。
全球语境下民族的文化命脉与话语主导
全球化语境”作为一个有着特殊内涵和特定适用范围的意识形态话语,并非是一种开放式的语境。它所体现的是西方后现代背景下文化的同质性、全球认同的价值诉求。因此,文化干预,乃至文化霸权便成为西方实现这种诉求的主要手段。然而,在“全球化”的表征下,一些事关宏旨的问题被忽略了,或被有意掩盖了。全球化改变了文化的外在物质层已经是不可更改的事实,但文化的内在心理层却没有改变,它仍然是维系中华文化命脉的基石。在未来的全球化进程中,我们不仅需要民族文化的内源性话语创新,而且必须具备解释和描绘中华文化的话语权力,才能助推中华民族文化的复兴。
描绘文化产业的下一个十年
在国际金融危机持续蔓延、全球经济增长明显减速的情况下,我国文化产业逆势上扬成为备受关注的现象。经过十年发展,中国文化产业已由探索、起步、培育的初级阶段步入快速发展新时期,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即将到来的“十二五”时期,中国文化产业 如何实现跨越式发展?怎样提升中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近日,结合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围绕“文化产业的下一个十年”这一主题,中国传媒大学等五家高校联合举办“文化产业三十人论坛”,展开多角度的深入探讨。智慧碰撞,观点激荡,多角度、前瞻性论点汇聚一起,共同绘制中国文化产业下一个十年的前进路线图。
后现代语境中视觉文化的审美现代性
随着科技的发展,商品的繁盛,市场的膨胀,消费社会的来临,视觉艺术如火如荼席卷而来。影视、广告、图片、形象以及各种人造符号等主宰着人们的生活,人们在享受各种视觉盛宴的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迷失了自我。在后现代语境中,视觉艺术要做到正确引导大众,提升人们审美理性,就要避免低俗,趋向崇高,体现出十分鲜明审美现代性之表达。
从专业视角认识与实践“视觉素养与媒介素养”的提升
学习了视觉文化之后你看待事物有哪些变化?对视觉文化有什么感悟?又怎样从专业的角度认识与实践“视觉素养与媒介素养”的提升?本部分内容就体现了同学们在学习视觉文化之后的微妙变化,同学们举出自己生活中的例子来诠释从眼睛到心灵的体会,并结合自己所学的专业对其进行阐述,下面就让我们走进同学们的生活和他们一起分享一场视觉文化的盛宴吧!
我的“从看见到看好”的实践体会
“观看”不再是简单的行为,看不等于看见,看见不等于看懂,看懂不等于看好,对于“美”的解读,需要明亮的眼睛,更需要敏感的心灵。本部分内容是学生讲述自己观看事物“从看见到看好”的经历与体会,大家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各抒己见,阐释自己的看法。
- « Previous Page
- 1
- …
- 4
- 5
- 6
- 7
- 8
- …
- 13
- Next Pa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