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少年宫协会儿童媒介素养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广州市少年宫副主任张海波介绍,为了解新时代儿童对于新媒介的接触和使用状况,充分利用新媒体进行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争取网上主动权,中国青少年宫协会自2014年9月至2015年9月开展了为期一年的全国青少年宫系统儿童媒介素养状况专项调研活动。经过宫协儿童媒介素养教育研究中心、宫协主题活动专委会和广州市少年宫等单位具体组织实施,全国18个主要城市青少年宫共同参与,调研历时一年,30000多名3~14岁儿童及其家长接受了问卷调研及个人访谈。 报告全面揭示了当代中国儿童及其家长的媒介接触、使用和素养状况,以及当下00后儿童家庭媒介素养教育的现状。描述了作为数字时代原住民的中国00后儿童的数字化成长的轨迹,研究首次全景式地描绘了我国儿童数字化成长的主要阶段,研究了当下儿童在线面临的风险与机遇,提出了在当前互联网+背景下,国内儿童网络安全和媒介素养教育面临的新情况及应对策略。 调研评审专家认为,这是目前国内同类调研中研究内容最全面,数据搜集最严广的一次大型调研,填补了国内本领域的研究空白。本次研究的有关内容也被列入中国教育学会“十二五”重点科研规划课题。
儿童媒介素养教育
21世纪的头十年,以“苹果”为代表的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和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社交媒体引发了新一轮的传播革命,新媒介正深刻地改变着我们这个世界。诞生于这个时代的“00后”儿童深受其影响。他们是从小处于媒介化生存中的“苹果世代”,他们是移动互联网的原住民。 新媒介正塑造着新世代,新世代和正在改变着的新世界呼唤新教育。 我们组建课题组,联手社会力量,关注新媒介对当代儿童和教育带来的影响;倡导新媒介素养教育,让当代儿童从小懂得合理有效使用媒介,发展自我,理性表达,参与社会;我们致力培养数字时代儿童的核心竞争力,联手学校、学庭和社区,推动未来数字小公民的素质提升。 儿童媒介素养教育,培养数字时代的儿童核心竞争力,专注新媒介对儿童影响的研究,提供家庭新媒介教养方案,进行数字小公民教育。
媒介与儿童——2013中国儿童媒介素养状况调研报告
我国政府一向重视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团中央也多次发文指出,要运用新媒体做好青少年工作。在这个背景下,国内关于青少年媒介素养的研究初见形成气候,但更多的是局部研究。2013年上半年,中国青少年协会主题活动专业委员会成立了“媒介与儿童”调研活动项目组,在全国15个城市的少年宫进行了关于“中国儿童媒介接触、使用及素养状况”调研活动,并形成了《儿童与媒介——2013中国儿童媒介素养状况调研报告》。
媒介素养教育——培养公众对传媒信息的选择能力
现代社会,媒体不仅是公众获取知识的重要通道,也是公众认知社会与世界最重要的凭借,因而也成为能够影响国民世界观、价值观的重要因素。 面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媒体的商业化运行,面对媒介数量的高速增长和传媒信息内容的无限量增加,如何引导或创造条件使公众使社会有能力科学地、理性地接触和使用媒介,就成为一个现实问题。于是便有了媒介素养(或媒体素养)(Media Literacy)的概念以及媒介素养教育一说。在学术界,比较认同英国学者利维斯和汤普森1933年所著的《文化与环境:批判意识的培养》是媒介素养教育的起点。照此,西方国家的媒介素养教育已经历了七十多年的发展。
传统媒体人的新媒介素养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手机、平板电脑的普及,媒体业正在经历着又一次全新的改革,以网络媒体、移动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正日益取代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成为人们获取资讯的重要途径。在过去,媒体这一概念专指那些专业的新闻机构,他们利用自己的记者收集和筛选各种新闻信息,以平衡、中立、可信的形式呈现给读者,他们垄断了信息发布的平台,成为权威的信息发布者。信息的的传播是单向的、线型的,缺乏必要的反馈。但是互联网改变了这一切,在互联网时代,任何人都可以通过网络,利用论坛、博客、微信等方式自由的发布自己想要传播的信息。如今的社会信息传播已进入了一个新媒体时代。在这一时代,新媒体以其形式丰富、互动性、渠道广泛、覆盖率高、精确到达、性价比高、推广方便等特点在现代传媒产业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传统媒体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为适应这一变化,传统媒体加强了与新媒体的合作,许多传统媒体都在网络上建立了自己的信息发布平台,如中央电视台旗下的央视网、手机客户端及微信,人民日报建设的以新闻为主的大型网上信息发布平台——人民网,这些平台一方面借助传统媒体的优势比如新闻信息的来源而另一方面则借助网络媒体的优势弥补新闻的即时性方面的不足、突发事件的反应速度以及互动性上的不足。在现阶段,媒介之间的融合已成为必然,如何与新媒介融合,取长补短成为传统媒体发展所面临的重要课题。在这种情况下,传统媒体人如何提高自己的新媒介素养,适应新时代的媒体工作需要,已成为每个传统媒体人所必须考虑的问题。
中国青少年媒介素养网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少年报社少年新闻学院,成立于2000年4月15日,是经共青团中央和中国人民大学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由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和中国少年报社联合创办的第一所面对全国青少年进行媒介素养教育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培训机构。 学院通过各地分院,分别开设“青少年儿童媒介素养”、“新闻媒体”、“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新闻摄影”、“报刊编辑出版”、“交际与口才”等课程,让全国各地的孩子们接受媒介素养教育,争做国内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事业的排头兵。
受众的媒介信息处理能力——中国公众媒介素养状况调查报告之一
自英国文学批评家列维斯和汤普生1933年提出媒介素养概念以来,媒介素养教育已经在欧美发达国家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近年来在中国大陆也越来越引起学界关注。但是,要开展科学、有效的媒介素养教育,必须首先对目前中国公众的媒介素养状况加以全面、客观的了解。为此,复旦大学教育部哲学社科重大攻关项目“媒介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组,着眼于将媒介素养视为现代社会公民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于2007年5月~6月,通过在全国四个主要城市大规模随机抽样问卷调查的方式,希望第一次全面考察目前中国公众媒介素养的基本状况,并探究其与公众人口特征、政治认知、媒介使用等因素之间的关系,以期为我国媒介素养教育提供有益的参考。 根据学者们的概括①,媒介素养教育理念70多年来已经过了四次可称为“范式转移”的变化:第一代“保护主义”的媒介素养观源自精英文化脉络,强调保护公众免受不良媒介信息的侵害;第二代(60年代)则认为媒介信息不都是有害的,关键在于受众对媒介内容的主动选择和辨别;第三代(80年代)开始强调培养公众对媒介信息的批判解读能力;第四代(90年代以来)则从对文本的批判解读扩展到对媒介组织运作的认知理解,并进一步拓展到以公众媒介参与为核心的社区行动范式。因此,本文将媒介素养界定为一个多维度概念,并着重考察其三大核心维度———媒介信息处理能力、媒介知识、以及媒介参与。 本次调查在北京、上海、广州和西安四个城市进行,所有城市的抽样均采取多层、随机方式:先根据各城市人口统计资料,按照PPS方法抽取出40个居委会;然后,按系统随机方式在每个被抽中的居委会中抽出15户家庭;最后,根据“最近生日法”从每户家庭中选择一名年龄在18~70周岁之间的个人作为访问对象。调查共成功访问到2409名样本,总体成功率为75.8%。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进行分析。
信息化社会教师的信息素养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信息日益成为一种重要的资源,教师的信息素养成为教师素质结构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论述了信息化社会教师信息素养的必要性、信息化社会对教师信息素养的具体要求,并且提出了信息化社会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途径。
中華民國媒體素養教育政策白皮書
隨著知識經濟時代來臨,學習管道日趨多元化,除了學校教育之外,媒體成為民眾最重要的知識管道。因此,如何教育學生與社會大眾理性辨識媒體,並具備了解媒體對個人的正面或負向的能力,亦成為當前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的重要課題。 民國八十九年起,本部結合文教基金會啟動「終身學習列車」,其中「媒體探索列車」由財團法人富邦文教基金會負責統籌規劃。民國九十一年一月在『啟動媒體素養教育』記者會中,宣布將積極地推動媒體素養教育,並請財團法人富邦文教基金會延攬傳播、教育專家學者、基層教師代表與學校主管、媒體專家等,經過四個月縝密的討論與規劃,期間舉辦北、中、南、東四場公聽會,以廣徵各界意見,終於今年八月完成「媒體素養教育政策白皮書」,此乃亞洲國家推動媒體素養教育政策之創舉。 本白皮書視媒體素養教育為一種終身學習,為達成教育的願景藍圖-「健康的媒體社區」,個人透過媒體素養教育獲得「釋放」和「賦權」的知能與能力,並運用媒體來溝通表達和獲取改善社會的能力。因此,從國小、國中、高中、高職、專科、大學校院與成人教育等不同層面切入;在基礎教育上融合統整入九年一貫領域與議題,鼓勵學校開設媒體素養相關選修課與通識課程,結合媒體機構發展教材與開放資源,透過社教網路及家庭教育網路全面推動媒體素養的社會教育,同時著重師資培育和支援體系的建立,使教育與媒體形成夥伴關係,讓媒體問題不只是專業問題而是全體公民的責任。 在商業媒體激烈競爭的環境中,現今傳播科技突飛猛進,媒介資訊對社會環境的影響無所不在,更成為我國青少年和兒童的另一套教育課程。因此,著重使用、分析、思辨、與接近運用媒體的媒介素養,將是遠眺數位資訊未來,國家人才進步的主要涵養之一,也是健康的社會文化與社區環境的重要指標,我們冀望藉由本白皮書的發表,共同推動媒體素養教育,以建構一個更健全更具人文教育素養的健康媒體社會。
美国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
本书通过以下几个章节介绍了美国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标准: 1. 信息素养定义 2. 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 3. 信息素养和高等教育 4. 信息素养和教学 5. 标准的使用 6. 信息素养及其评估 7. 标准,表现指标和成果 8. 附录一 节选信息素养动态 9. 信息素养能力标准的撰写人 美国大学和研究型图书馆协会董事会于2000 年 1 月 18 日通过 美国高等教育协会和独立学院理事会分别于 1999 年 10 月和2004 年 2 月认可. 白健译于二零零五年十月。
- « Previous Page
- 1
- 2
- 3
- 4
- 5
- …
- 13
- Next Page »